殯儀業

  • 香港早年的殯儀服務主要由義莊包辦,但由於使用者的家境普通,所以義莊提供的殯儀服務通常只為靈柩暫存、大殮、出殯及下葬。
  • 而家境較富裕的,通常會光顧長生店的上門式殯儀服務,於家中發喪。在殯儀館普及之前,各家各戶都是把去世的先人遺體,放在大廳中供人瞻仰,直至入棺送到墳地埋葬為止。初時的屋是單層的,棺木可輕易從大門出入,後來的屋演變為多層住宅,但由於當時唐樓樓梯狹窄,沒有足夠位置讓靈柩通行,同時亦要避免滋擾鄰居,因此會從地面搭建棚架,直達先人家中的窗邊或陽台,喪家需要先將鋼窗拆下,把棺木運入。
  • 於出殯時再經由棚架移靈至街上,其家人亦需經棚架出入,並於前往下葬沿途繼續進行儀式。
  • 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於1930年代初啟用,館方並著力推廣新式殯儀館發喪服務,但當時普羅大眾仍未能夠接受。
  • 近幾年,香港每年逾四萬六千人死亡,隨着人口老化,死亡人數逐年遞增,但目前只有七間殯儀館。在殯儀館辦葬禮,有機會遇到無堂情况而需延後舉行。特別是天冷離世的高峰季節,靈堂供應更為緊張。
  • 全港唯一由政府外判經營、位於紅磡的福澤殯儀館,因五年經營權屆滿而停業,每一晚減少了二十一間靈堂供應。二○一二年,福澤殯儀館以天價2.79億元投得經營權,扯高營運成本,其他殯儀館聞風加價,拉高了市場整體價格。
  • 現在殯儀館的靈堂不敷應用,在一些特別日子,有些殯儀館會hold起房間留給自己的客人,其他殯儀從業員未必能租用,如果是政府營運的殯儀館,可避免hold房問題。
  • 政府自七十年代起,鼓勵市民以火化代替土葬,骨灰可安放在骨灰龕位,市民觀念亦逐漸改變。
  • 三四十年前,逾九成人選擇土葬,到了今天,逾九成人選擇火化,可是公營龕位供應嚴重不足,市民輪候重用龕位,過往要等上數年。
  • 政府推環保葬禮,將先人骨灰撒海撒花園,不積極爭取提供龕位,市民亦反對在居所周邊興建骨灰安置所,令政府難以覓地興建。興建一座骨灰安置所,由撥款到竣工,估計需時五年,現時每年超過四萬人死亡,九成人選擇火化,即使現時政府提供新的20年可續期骨灰龕位。但隨着每年上升的死亡人口,公營龕位依然供不應求。
  • 火葬場亦不敷應用,但政府當年翻新鑽石山火葬場時,卻未有多加火化爐。現在遺體火化約需等兩星期,增加了醫院殮房的壓力。由於火化爐和殯儀館不足,由逝世到火化出殯,要等十多天甚至一個月,等候時間愈長,先人遺體的狀况愈不理想,遺體會收水、變乾、皮膚變黑,為了讓死者血色紅潤,大多化上厚粉底、紅胭脂,加上身穿壽衣,所以出殯時的樣子,已和生前不一樣。
  • 香港土葬墓地有永久與非永久之分,永久墓地供遺體永久安放,目前只有私營的華人永遠墳場及一些宗教墳場尚餘小量永久墓地。而非永久地,需要在下葬年限屆滿時起回逝者骨殖,公眾墳場年限為六年($3190),不可續期,華人永遠墳場為十年($20,000),部分類別墓地滿十年後可再續期($28,000)。下葬年限屆滿後,家屬可以將逝者骨殖遷葬於永久的金塔位,和合石$6305,華人永遠墳場十四萬;或將骨殖火化,然後安置於骨灰龕。若為先人土葬,需要在墓地上安設墓碑,長生店會安排石廠負責。